 | | 銆 |
濞佹湜: 0
绾у埆: 副科级
榄呭姏:
缁忛獙:
閲戦挶: 6808 刀
鏉ヨ嚜: 淇濆瘑銆
閴村畾: 宸茶缃繚瀵
鎬诲叡鍙戣〃: 34 绡
鎬诲叡鍥炲: 83 绡
鍙戝笘鎬绘暟閲: 117 绡
鐧婚檰娆℃暟: 92 娆
娉ㄥ唽鏃ユ湡: 2009/12/03
|
|
娑堟伅銆 鏌ョ湅銆 鎼滅储銆 濂藉弸銆 澶嶅埗銆 寮曠敤銆 鍥炲銆
  |
现在的儿童喜欢玩一些小游戏,如拍手、捉迷藏、老鹰捉小鸡、翻绳等,古代的儿童也玩这些。 打麦游戏是儿童们模仿农村打麦时的“劈劈啪啪”的声音而玩的一种游戏。这种游戏,古代称为“打麦”,现在称为“拍手”。唐代儿童玩打麦游戏时一边拍手一边唱歌谣:“打麦,麦打,三三三,舞了也。”宋人高承《事物纪原》卷九《博弈嬉戏》也记道:“今俗儿童有打麦,鼓掌作打麦声,后必三拍之。”有点像今天流行的拍手游戏。 明代出现了一种类似我们今天玩的捉迷藏的游戏——摸瞎鱼。具体玩法是;一群儿童们牵着绳子围成一个圈,两个儿童走到中间,都用布蒙住眼睛。其中一人手里拿着木鱼,另一人循着声音摸。拿木鱼的儿童时不时地敲打一声,还要不断变换位置以误导另一人。如果捉到拿木鱼的人,就把木鱼夺来,把拿木鱼的人推出圈外。清代时这个游戏有了一些变化,即拿木鱼的人不再蒙眼睛,名字叫做“摸虾儿”。 “吊龙尾”从传统的舞龙灯衍化出来的一种儿童游戏。舞龙灯时,龙头处往往有一人手拿绣球导舞,操纵龙头的舞手必跟随绣球,龙尾则朝相反方向摆动。于是,就有了模仿这一动作的儿童游戏。由数名儿童排成队代替龙灯,排头者为龙头,再由一人对外去捕捉龙尾,排头者则竭力阻拦,这种游戏也因此被叫作“吊龙尾”。今天我们更多地称之为“老鹰捉小鸡”。 竹马戏是我国古代最为常见的儿童游戏之一。竹马戏是模仿成人骑马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游戏,七八岁的儿童非常喜欢玩。具体玩法是将一根短竹竿放在胯下,一手握竿的前端,使其后端拖地,另一只手作扬鞭状,向前奔跑模仿马奔跑。竹马戏在古代极为普遍,唐太宗曾说:“土城竹马,童儿乐也。”唐太宗将“土城竹马”游戏当作儿童最大的乐事之一,可见这是当时儿童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。 唐朝大诗人李白有诗说:“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嫌猜。”描写了两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在自家门前折花、骑竹马嬉戏的情景,成语“青梅竹马”和“两小无猜”就是来源于此。由于骑竹马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,所以古人常以“竹马之年”或者“竹马之群”来形容儿童,“竹马之交”则是指从小就要好的朋友。如果儿童对竹马戏不感兴趣,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同凡响的早慧儿童,而“渐抛竹马剧”经常是儿童逐渐长大成人的象征。
|
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