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睡眼惺忪刷新闻,婆婆看到这条一下就精神了——
阿汤哥准备上太空拍电影!

上天这件事,自然需要专业人士支持。
根据Deadline的报道,阿汤哥准备跟两家一起合作,分别是地表最强公立太空机构:NASA,以及地表最强私人太空机构:马斯克的SpaceX。

报道说,筹拍中的这部作品是动作冒险题材,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在太空拍摄的电影。
它将不属于《碟中谍》系列,目前也暂时没有电影公司参与其中。

整个天作之合啊!
技术上,SpaceX将于本月底进行首次载人发射,用“龙”飞船将两名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。
任务一旦成功,将为马斯克接下来跟NASA进行更深入合作,以及把阿汤哥送上天奠定基础。

个人意愿上,如果说有谁拍戏拍得恨不得上天,想来想去也就有阿汤哥了。
一开始还是小打小闹。
1996年第一集《碟中谍》,他扮演的特工Ethan Hunt炸破巨型水缸,跳过碎玻璃,从倾泻而出的16吨水中逃生。

2000年的《碟中谍2》,阿汤哥开始徒手攀岩。他拒绝选择一块低矮岩壁借位拍摄,也拒绝在自己下方放置安全网。
据说正是这一幕戏,开启了这个“疯子”对户外危险镜头的狂热追求。

在婆婆看来,疯狂有时候在毫厘之间。
《碟中谍2》有一场沙滩肉搏戏,对手拔出匕首刺向阿汤哥的眼球,在距离0.6厘米的地方停住。

为了效果逼真,阿汤哥坚持要求对手使用真的匕首!
他还要求对方出刀时用尽全力,不能有丝毫迟疑,这样看起来才真实。
我的天,换我来挥这一刀,在把阿汤哥戳死之前我自己已经先紧张致死。

到了2006年的《碟中谍3》,Ethan Hunt开始“跳楼”,这一回选在了上海。

2011年的《碟中谍4》依然是高楼,这回是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,高828米。
我到现在还记得看电影时,光是从没有玻璃的窗户往下看已经要临时变成恐高症患者。

结果阿汤哥被一根钢琴琴弦那么粗的保险丝吊着(对的只有一根),在500多米的高空拍了整整八天。
他为此接受了数月的训练,拍摄时又遇到新的困难,好几次被强风拍到玻璃上。

2015年的《碟中谍5:神秘国度》,迎来了“特技演员”阿汤哥的高光时刻——
他扒在了飞行高度1500米、时速300公里的飞机外面。

这个镜头整整拍了八遍,《纽约时报》说,在那样的高度和速度之下,任何一点小障碍物都会要命。
如果一只小鸟飞过来撞到他,其杀伤力将不亚于被一枚炮弹击中。

拍摄期间,阿汤哥的身体真的被一块飞起的小石子击中,他当场痛到以为自己肋骨断了。
还好有衣服挡着,“如果石子打在我脸上或者手掌上,肯定会直接穿透肉体、打出一个洞。”

为了保护自己,阿汤哥戴上了特制的隐形眼镜和耳塞,这让他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,也听不见任何声音。
他告诉导演:如果拍摄时我看起来很害怕,千万别喊cut;只有当我用手拍脑袋时,才是出了问题、需要停止拍摄的信号。

结果有一幕,阿汤哥拨了一下自己面前的头发,让剧组迟疑了一下:
这家伙,到底是在耍帅还是在求救?

和这场空中戏相比,婆婆觉得《碟中谍5》一场6米深潜水戏更令人窒息。
导演Christopher McQuarrie说,一般人憋气也就一两分钟;阿汤哥请了潜水员培训了好几个月,中间晕倒过好几次,最终能憋气六分半钟。

实际拍摄起来,是无数个六分半钟。
这场戏拍了两个礼拜,导演称阿汤哥完成拍摄之后浑身酸痛,难以集中注意力,连台词都记不住。
我怀疑长时间的憋气,外加游泳和动作戏,对演员的身心造成了永久的伤害。

玩了这么多花样,到了2018年的《碟中谍6:全面瓦解》,阿汤哥那颗漂亮的小脑袋又有了新主意。
他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在镜头面前完成HALO跳伞的演员。

这是一种特种部队专用战术:从约7600米高度一跃而下,到600多米才打开降落伞。
“高跳低开”是为了秘密潜入外国境内,难度极高。

数月的训练不在话下,实际拍摄又有挑战:每天只有接近日落时分的三分钟光线正好。
为了这完美光线,阿汤哥前后一共跳了106次,才得到了想要的完美画面。

除了跳伞训练,为了《碟中谍6》,他还跑去学习驾驶直升机,以完成电影结尾的一场雪山追逐戏。
阿汤哥每天训练16个小时,只花了6周,也就是一般人一半的时间就完成了训练,拿到了这种直升机的驾驶执照。

最后的场面也十分惊险:两架直升机在新西兰山谷互相追逐。
其中最窄的地方,阿汤哥驾驶的直升机距离左右两侧的岩壁都只有几米距离,“仿佛是在壁橱里飞行”。

除了以上这些高难度,日常拍摄也充满风险。
比如《碟中谍6》的巴黎追车,他不戴头盔一个人骑着摩托车,以时速161公里逃离汽车的追逐。

要命的是,追他的汽车司机除了专业特技演员,还有剧组从巴黎当地招来的临时演员,难免因为翻译出现沟通问题。
这就导致后方追车会偶尔偏离路线,阿汤哥因此需要高度警惕。一旦被撞到,肯定就丢了性命。

除了后方来车,他还要留意前方的摄影机车辆,往往近在咫尺。
一旦前方车辆意外减速,车祸也是分分钟的事情。

在伦敦拍这集时就出了闪失。阿汤哥从一幢大楼跳向另外一幢大楼时,活生生撞断了脚踝,
导演Christopher McQuarrie解释说,原计划就是让阿汤哥撞在对面大楼上,只不过在拍第四遍时,角度出现了微小的偏差。

“看他的表情就知道肯定骨折了,但他挣扎着拍完了这个镜头。因为他知道,自己不可能回头再拍一遍了。
“一跑到镜头之外,他整个人就倒下了。”

哇听得人倒吸一口冷气。
骨折了还要站起来继续跑,对于当时已经55岁的阿汤哥来说,真的好残忍!

每次看到他亲自表演各种匪夷所思的惊险镜头、完全不用替身演员或者电脑后期制作,大家都捏了一把冷汗。
“用不用这么拼?”“这一切值得吗?”“真的有必要吗?”

对于阿汤哥来说,有。
他在2015年CinemaCon的一句话,总结了自己“不要命”的理由:
“我想让观众(紧张到)坐到电影院座椅的边缘。”I want to keep audiences on the edge of their seats.

观众为什么会那么紧张?
正是出于阿汤哥这么几十年来传递的概念:这些危险镜头,不是替身不是后期,都是我亲自来演。

这种紧张关乎每一个细节——
以《碟中谍6》的HALO跳伞为例,特种兵都是戴氧气面罩的,根本看不见五官。

为了让观众知道跳伞的就是阿汤哥本人,剧组专门设计了透明面罩,还在里面装上照明装置,照亮他的俏脸。
光是这额外多出来的照明装置,就得经历无数次的高度和压力测试,以保证它们不会在跳伞过程中爆炸,变成阿汤哥头盔里的移动炸弹。

这种紧张从拍摄的第一天开始,就由阿汤哥传递给了剧组人员——
《碟中谍2》的攀岩戏,导演吴宇森说自己被吓到一身冷汗,拍摄时“我甚至不敢看监视器”。

《碟中谍4》的世界第一高楼戏,导演Brad Bird说拍摄期间自己有一天半夜惊醒,眼前都是阿汤哥被细细一根钢丝吊在半空中的画面。
“我的大脑在尖叫:我们tmd到底在干什么?”

《碟中谍5》的潜水戏,有两三次拍到一半,阿汤哥就被剧组给捞出来了。
阿汤哥很气:我演得好好的干嘛打断我?
动作指导Wade Eastwood很无奈:我真的担心你快喘不上气了,这让我觉得很不舒服……

阿汤哥自己也说,《碟中谍5》扒飞机时,自己超级紧张。
“但我知道,我做了这样的表演,观众看的时候也会感到很紧张。”

这就是阿汤哥20多年一次次挑战极限的原因:用演员本人的真实情绪去感染观众,这是再高明的电脑后期制作都无法取代的。
这种情绪的传递,对于整部电影的精彩程度加分可能只有1%;但他愿意一次次地创新,一次次地为此去玩儿命。

vice.com记者Noel Ransome的评价,婆婆很同意——
“尽管私生活方面有点怪怪的,但阿汤哥可能是好莱坞最后一个电影明星;在取悦观众这方面,没人比他更努力。”

“用不用这么拼?”“这一切值得吗?”“真的有必要吗?”
婆婆总是这样,一边忍不住为阿汤哥揪心,一边觉得,啊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电影人,作为观众我真的很开心。
